google adsense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语文花絮.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语文花絮. Show all posts

Friday, 27 May 2011

什么是成语?

 你知道一衣带水的出处吗?《南史 · 陈后主纪》里有这样一句话:隋文帝谓扑射高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我们对成语来源了解越多,对历史与文化知识掌握的就会更加丰富。
            汉语成语的来源相当广泛,有许多成语都来源于神话寓言,像精卫填海来源于《山海经》;愚公移山出自《列子 · 汤问》;火中取栗出自法国拉·封丹的《猴子与猫》。也有很多成语出自于历史故事,例如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 · 假橘》;闻鸡起舞出自《晋书 ·  祖逖传》;四面楚歌出自《史记 ·  项羽本纪》。古代人的诗文语句常常发展成为一些成语,如虎视眈眈出自《周易 · 》;含生取义出自《孟子 ·  告子上》;老骥伏枥出自曹操的《步出厦门行》;物换星移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另外,有时候人们的口头俗语同样可以发展成为成语,如狼子野心总志成城
            成语的背后有时隐含着大量文化信息。成语大多数是四音节的。这与汉语语音片断双音节化有很大关系,双音与双音结合是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倾向。可四音节并不是成语的标志,有的成语是三音节或者更多音节的。像既来之,则安之树欲静而风不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
            既然四字性不可以作为判断成语的标准,那么拿什么作标准呢?成语一定具有双重性的意义,在字面上是一个意思,实际上却是另一种意思。所以,我们不能望文生义,把语句构成成分的意义简单相加,一定要透过字面意义来进一步深入理解。像:凤毛麟角,表面上是凤凰的毛,麒麟的角,而实际上是指稀少而难得的人才或事物
            成语的结构一般比较稳定,不可以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者增减其中的成分。像任重道远不可以改成道远任重等。当然,在一定条件下,成语也可灵活运用。
            成语言简意赅,若使用得当,可以增加修辞效果。像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事可做了,只好夹起皮包走路。里边用了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鲜明简洁地勾勒出了司徒雷登孤立无援、可怜兮兮的样子。
            总之,成语是一类具有意义的双层性、比喻性欲结构的定型性的语言形式。

标点符号是怎么出现的?

中国古时候没有标点符号,古人写文章一气到底,没有停顿。这样读的人可就吃力了,甚至还会产生误解。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可看出标点符号的重要,甲要从A地到乙所在的B地去,让乙到港口去接,于是打电报说:船已行两日即到。乙接到电报后看不明白,不知甲是马上就要到达,还是两日后才到,因此也不能确定是马上去接人还是过两天再去。原来,此句没有标点,它既能理解为船已行2日,即到,又可以理解为船已行,2日即到。难怪乙不理解电报上的意思了。
       读错了还是小事,翻译外国著作就更加麻烦。清朝末年的文学家、翻译家林琴南老先生就闹过不少笑话。林琴南不懂外语,却用文言文翻译过150多种外国小说。他翻译时苦恼的倒不是自己不懂外语,而是中国没有一套统一的标点符号。特别是外语中的省略号,弄得他束手无策,只得在每个省略号的地方写上此语未完四个字应付一下。
       古人也明显地感觉到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实在难读,汉朝人便发明句读(dòu)”符号 。语义完整的一小段为,用表示句中语义已完,语气可以停顿的地方为,用表示。这样,文章读起来就比较方便了。宋朝人开始改用”“表示句读。明朝人又进一步发明了人名号和地名号。
       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在以前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制造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规定了12种符号,由当时的教育部颁布全国。解放以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与19519月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趋于完善,我国有了统一的用法。

容易读错的姓?

 姓氏很多,其中有许多容易读错,如:
,不读chóu ,应读qiú  (求)
,不读jiě  应读xiè (谢)
,不读dān  ,应读shàn (善)
,不读rèn  ,应读rén (人)
,不读fán  ,应读(婆)
,不读hēi  ,应读(贺)
,不读yàn  ,应读yān (烟)
,不读huá  ,应读huà (化)
,不读  ,应读piáo (瓢)
,不读zhòng  应读chóng (虫)或 zhǒng
,不读  应读xiǎn 险)
,不读shǎo  应读shào (哨)
,不读zhé  应读shé (舌)
,不读  应读ōu (欧)
,不读  应读(毕)
,不读zàng  应读zāng
,不读shē  应读shé ()
,不读shòu gēng 应读(羽)
澹台 ,不读dàn tái  应读tán tái (谈台)

甲骨文是这样被发现的?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一天,国子监祭酒(国子监为国家最高学府,祭酒相当于今大学校长)王懿荣患疟疾,请医生给他看病,医生给他开的处方中有龙骨药一味。待抓药的人回来后,王懿荣拿起龙骨观看,即发现上面有一些刀刻的痕迹,这些刀痕绘形意味浓厚,但又不是图画。经过他的初步分析,认为这些痕迹很可能就是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字。
       王懿荣是个研究古文物和古文字的专家,他马上派人去把药店的龙骨全部买了回来。经过细心研究,他终于发现,这些龙骨全是些龟甲和兽甲,甲骨上的文字是在原始图案和符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而且这些文字大多为卜辞,是商朝奴隶主贵族向他们的祖先或鬼神祭礼或占卜的记录。因为这些文字大多刻在龟甲和兽甲上,所以后人便把这些文字称之为甲骨文
       那么,这些甲骨文来自何处呢?原来,它们源于河南安阳西北的殷墟,殷墟是商朝都城所在地。农民以为是龙骨,可以治病,便卖到药店。当时,王懿荣曾以每字二两银子的高价搜求甲骨文进行研究。直到今日甲骨文一直为世人所重视。

字典中的引喻转连是什么意思?

一些小学生学会了检字的方法,但不一定就能读懂注释。因为同学们在读注释时,常常会见到引喻转连等字样,如果不弄清它们的含义,就不能真正理解注释的意思。
       表示由被注释的字的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例如在字典有这样一项:旧时称皇帝居住的地方:~中,紫~城。引不能随便通行的地方:~地。这就是说,不能随便通行的地方是因皇帝居住的地方具有不能随意出入的特点而引申出来的意义。
       表示所注释的意义是由比喻而形成的。例如字注释中有:结晶” 1. 有液体或气体变成许多有一定形状的小颗粒的现象。 2. 由结晶现象生成的小颗粒。 喻成果:这本著作是他多年研究的结晶。意思是说,成果是由第二条解释比喻而来的意义。
       表示由本义、故事、成语等转化而成的意义。例如在字典中的注释:古时用来写字的竹板。转写信。意思是说书信的意义是由用来写字的竹板转化而来的。因为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古人把竹板当作书写材料。
       表示所查的字可以和另一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组合成一个意义大体相同的词,就不必另加注释了。例如在字典中的注释:推举介绍。(举~,推~)意思相近,可互为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