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adsense

Friday, 27 May 2011

标点符号是怎么出现的?

中国古时候没有标点符号,古人写文章一气到底,没有停顿。这样读的人可就吃力了,甚至还会产生误解。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可看出标点符号的重要,甲要从A地到乙所在的B地去,让乙到港口去接,于是打电报说:船已行两日即到。乙接到电报后看不明白,不知甲是马上就要到达,还是两日后才到,因此也不能确定是马上去接人还是过两天再去。原来,此句没有标点,它既能理解为船已行2日,即到,又可以理解为船已行,2日即到。难怪乙不理解电报上的意思了。
       读错了还是小事,翻译外国著作就更加麻烦。清朝末年的文学家、翻译家林琴南老先生就闹过不少笑话。林琴南不懂外语,却用文言文翻译过150多种外国小说。他翻译时苦恼的倒不是自己不懂外语,而是中国没有一套统一的标点符号。特别是外语中的省略号,弄得他束手无策,只得在每个省略号的地方写上此语未完四个字应付一下。
       古人也明显地感觉到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实在难读,汉朝人便发明句读(dòu)”符号 。语义完整的一小段为,用表示句中语义已完,语气可以停顿的地方为,用表示。这样,文章读起来就比较方便了。宋朝人开始改用”“表示句读。明朝人又进一步发明了人名号和地名号。
       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在以前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制造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规定了12种符号,由当时的教育部颁布全国。解放以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与19519月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趋于完善,我国有了统一的用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